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文字大小调整:
  “噼里啪啦……”

  正月二十八,伴随着钦天监张灯结彩,礼花作响,一部耗时两年的《历法》终于修成。

  当这部还未命名的历法送到朱由检手上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

  “殿下,此历法便是老夫与钦天监六百余名官员根据钦天监过去二百余年的记录总结,再配合去岁观测天象所得,请殿下赐名。”

  承运殿内,当朱由检拿着手中历法翻阅的时候,身着斗牛服的徐光启对他作揖,描述了钦天监数百名官员修撰这部历法的艰辛。

  此刻的徐光启已经是一个仅有散阶的“平民”,而历法修撰完毕,也就代表他可以回家休息去了。

  “这历法修撰的时间不到两年,确定准确吗?”

  朱由检拿着手中历法,带着怀疑的眼神看向徐光启。

  这不怪他疑神疑鬼,而是《历法》也就是《农历》,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吃饭的东西。

  朱由检不可能用公历,因为这玩意除了统一世界标准外,对眼下的大明没有任何作用,并不如农历对农民来得重要。

  就算朱由检不修撰历法,也不可能用纪念耶稣的公历,要用也是用纪念黄帝的《黄帝历》。

  “回殿下,《授时历》也只编撰了三年,但它依旧用了三百余年,而眼下我朝修撰的历法,不仅仅站在《授时历》的肩膀上,还使用上了观测天文的望远镜,所观测的差值比《授时历》更准确。”

  面对朱由检的质疑,徐光启很自信地说道:“如果殿下不信,可以看看此历的第九页。”

  “天地是圆的,而根据殿下您所著的《天文》一书中提过“自转”和“公转”,想必您也了解天地自转越来越慢的事情。”

  “前朝的《授时历》中,其法以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日为一岁,而钦天监的官员仔细观测后,实际上《授时历》并不准确,真正的数据应该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三日为一岁。”

  “燕山毕业的学子,以日躔(太阳)、恒星、月离(月亮)、日月交会(日月食)、五纬星(五大行星运动情况)、五星交会(五大行星位置变化)来进行推算、观测各大星辰的距离和位置。”

  “又以日、月、五大行星的运动轨迹采用了本轮、均轮,最后才得出了正确的律法。”

  “以此历来作为黄历,则天下百姓农事无忧矣……”

  徐光启由衷的感叹自己居然能完成一部传承数百年历书的编撰工作,而对于朱由检来说,只要历法没问题,那就可以颁布了。

  朱由检从不觉得西方人比东方人聪明,尤其在天文这块。

  中原五千年的文明,真正落后于西方的天文学也是元朝以后的事情了。

  哪怕后世的西方天文研究者,对于宋金元时期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十分佩服,几乎一致认为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峰。

  宋代的大多数历法比唐朝的要精密的多,至于为什么历法在元代以后没落,主要还是由于天文研究的命令禁止和思想禁锢。

  例如这次的历法为什么研究的这么快,主要还是因为负责这次历法研究的官员,清一色都是顺天学府天文院毕业的官员。

  朱由检自己是没有什么天文方面的知识,顶多知道宇宙是个什么模样,但是即便如此,当他把这些写在书上,并且收集了大量朝廷明令禁止的天文书籍给天文院学子阅读学习后,他们自己就脱颖而出了许多天文方面的佼佼者。

  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徐光启的历法才会编撰的这么快。

  想到这里,朱由检翻阅着历法,不免有些感叹思想禁锢的弊端何其严重。

  “请殿下为此历法赐名……”

  见朱由检对历法爱不释手,徐光启趁机让朱由检为其取名。

  这种事情,本该是皇帝来做的,但徐光启让人传信房山后,皇帝却说“朝中事宜一切皆有齐王做主”而没有取名。

  因此,为这历法取名的重任就放到了朱由检身上。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实际上不太喜欢年号,因为这不够简洁统一。

  因此,借着颁布新黄历的快船,朱由检准备统一一下标准。

  “此历便称为《大明历》吧,今岁便是大明历二六四年。”

  “至于以前的《大明历》也不用避讳,便在其前方备注《金代大明历》即可。”

  朱由检以大明立国的年限来提醒着百姓们,大明已经立国立了多少年。

  从今往后,只要《大明历》颁布下去,百姓们就能人人都知道大明已经立国多少年,不会像以前那样糊涂了。

  至于年号,那是另一码事,反正称呼《大明历》的年数不犯法。

  说实在的,朱由检还真的好奇,在这部《大明历》代表的新传承里,大明能延续多少年,有没有可能超过四百年的年限?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大明历》而坐在承运殿角落的那名五旬起居注官也把这一刻记载到了《天启起居注》中。

  “既然如此,老夫告退……”

  徐光启见事情交代妥当,也准备回家好好休息了,但朱由检却拦住了他:

  “军备院的农业所还需要先生帮忙,不知可否留下?”

  朱由检对徐光启喜欢传教的举动不太喜欢,但对他在一些农业、天文、数学方面的举动还是比较欣赏的,他想让徐光启进入军备院的农业所进行农业的研究。

  不过对此,徐光启却摇头苦笑着婉拒道:“殿下,老夫已经七十有一,目前只想回家颐养天年,着实无法胜任。”

  “好……”听到徐光启的拒绝,朱由检心里叹了一口气,有些不舍的对角落王承恩说道:

  “下旨,擢升徐光启为华汇伯,着工部于法华汇修葺徐府,改松江府法华汇为徐家汇。”

  “奴婢领命……”

  朱由检一开口,大明又多了一个伯爵,并且一个地名也被改过后出现。

  “老夫,叩谢圣恩……”

  徐光启闻言,自顾找了房山的方向,跪下叩首谢恩,这举动让在角落处理皇店公务的曹化淳有些不满,但很快他就收敛了心思,或许是因为经历太多了。

  紧接着,徐光启辞别朱由检,就这样坦荡的离开了承运殿。

  王承恩看着他的背影,不免笑着摇头,朱由检则是看向他:“怎么了?”

  “回殿下,奴婢只是觉得,这华汇伯老了之后倒是洒脱起来了。”王承恩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朱由检闻言也走到了窗前,看向了那即将走出承运门的徐光启背影。

  “确实……”

  望着徐光启那致仕后稳健不少的脚步,朱由检呢喃了一句,不过他很快就看到了身着官袍走进承运门的王肯堂。

  见到王肯堂来,朱由检就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来了。

  他返回了自己的椅子前坐下,等了一刻钟的时间,随后便听到了门口锦衣卫汇报王肯堂求见的话。

  在示意传人后,朱由检等待着王肯堂进殿。

  不多时,已经八十岁的王肯堂脚步稳健的走进了承运殿内,并对朱由检作揖:

  “太医院院使王肯堂,恭请殿下安……”

  “孤安。”朱由检应了一声,并询问道:“太医院有事吗?”

  “回殿下,有事……”王肯堂点头躬身,而王承恩也让人给他端了一把椅子,毕竟王肯堂这年纪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能称呼上一句高龄。

  在朱由检的示意下,王肯堂坐下,并端坐着解释道:

  “太医院今岁升入御医一百二十六名,医生三千六百九十五人。”

  “至天启十一年,北方一京六省已经布置医生九千九百三十七人,太医院接管了北方七十二府,六百二十七县的一千四百余所惠民药局,岁支药银三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两”

  说到这里,王肯堂示意道:“殿下,北方的县城已经达到了每所药局有医生五人的局面。”

  “因此,太医院那边的医生,今岁应该调往何处?”

  王肯堂倒是对朱由检规划的全民医疗普及的计划期望很高,主要是因为就目前来看,惠民药局的支出并不算高。

  一京六省基本占据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以此反推,那说明即便全民医疗普及也只需要百万两的开支罢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治病成本低导致的结果。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医生也就是治治头疼、感冒、发烧、外伤等疾病,加上有自己的药田,治病的成本并不算高。

  另外以大明现在的交通和科技,一些复杂的疾病,人还没送到药局,病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治疗成本较高的疾病会慢慢的出现,医疗支出也会不断地增多。

  不过,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朱由检管不了那个时候的事情,就好像朱元璋时期的惠民药局也只能在朱元璋时期大展手脚一样。

  想到这里,朱由检反而询问王肯堂:“依你之见,这些医生你希望派往何处?”

  王肯堂被朱由检的反问弄愣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回礼道:

  “若是可以,理应派往贫苦落后的地方,而非江南富硕之地。”

  说到这里,王肯堂也解释了原因:“江南富硕之地,只要不是家中男丁遭遇疾病,那男丁前往城池打工,基本是能付得起诊金的。”

  “自太医院接管各地惠民药局的药田后,各地药局不曾售卖药材,基本免费发放,需要收取的只有诊金,因此对于富硕的江南来说,他们反而是最不需要免费惠民药局的地方。”

  “依下官之见,理应将这批医生下放到朵甘、关外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旧港、交趾、麓川等地。”

  王肯堂的话一一说出,朱由检闻言也不断颔首表示认可。

  当王肯堂停止了发表,朱由检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朵甘的事情可以等一等,这批医生,以及日后的医生,就按照你所说的,派往比较贫苦的省份,各省的惠民药局若是需要修葺,便列一份名录交给承恩,承恩会派人核查。”

  “只要没有弄虚作假的情况,一律应允。”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亦或者是未来,人只要有了条件就会往好的,经济繁荣的地方走。

  经济繁荣的地方,医生自然就会多,这个从惠民药局在江南的分布就能看出。

  在朱由检以前,大明从没有官方培养医生的例子,自然也就没有分配医生去地方发俸禄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江南的惠民药局却足足有三千六百余家,在药局的大夫足足有两万九千多人。

  相比较之下,在朱由检以前的整个北方,惠民药局的大夫数量只有不到五千人。

  虽说江南占据天下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占据三分之一人口的整个北方,却只有不到江南六分之一的大夫数量,而西南和两广之地就更别提了。

  因此,对于朱由检来说,好的资源全部集中头部就是浪费。

  今年太医院的三千多医生如果用给江南,那只是锦上添花,但如果调配给西南、两广交趾和关外、旧港之地,那才叫做雪中送炭。

  太医院的事情,就这样被朱由检定下了调子,不仅仅是今年,日后的每一年,燕山医学院毕业的学子都将派往偏远地区。

  在事情说完后,朱由检问了一下王肯堂,关于医学生的数量。

  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医学生的数量在稳步的增长,每年能毕业的大约三千到四千人左右。

  只不过,他们接受的知识,也只能处理一下普通的病症和外伤,复杂一些的就不太行了。

  但即便如此,也能满足大明百姓的日常所需了。

  那些疑难杂症和后世治不好的病,放在这个时代依旧是绝症。

  忙完了一切,王肯堂为朱由检诊了诊脉,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隐疾。

  在做完了这些,王肯堂才行礼告退,至于朱由检也目送他远去后,朱由检才对曹化淳等人说起了其它的事情。

  “新政颁布后,江南有没有动静?”

  “没有……那些士绅豪强都十分老实,百姓也没有闹事的,这都得益于殿下的手段。”

  朱由检的询问被曹化淳快速回答,同时他也钦佩朱由检的手段。

  朱由检的手段并不难,以往江南士绅豪强想要对抗朝廷,都是煽动百姓、佃户和士子去闹事,然而对此,朱由检的手段十分简单。

  敢于反对新政的士子,终身不得参与恩科,敢于反对新政的百姓,其子女不得入官学,佃户不得分田、迁移。

  三条政策,每一条都卡准了每个阶级的需求。

  朱由检不禁科举,禁恩科,但谁都知道,恩科一年一次,是最快踏入官场的途径。

  一旦被禁止参加恩科,大部分士子这辈子也就毁了。

  至于百姓的子女不能上官学,佃户日后不得分田,这些更是打中的百姓和佃户的命脉。

  尽管官学还没有推广到江南,但皇店每日都会在江南宣传各地官学开办,以及朝廷对江南官学开办的时间。

  至于分田,江南许多佃户可都是在朱由检裁撤卫所后得了便宜,分了田地的,虽然只有两三亩,但那也算分地了。

  如果日后不能迁移,不给分田,那佃户这辈子就都是佃户了。

  二十几万的军队驻扎着,三条政策限制着。

  江南的士绅豪强虽然不情愿,心里暗恨,但他们终究没有办法。

  他们在朱由检手中每一次吃瘪,都是因为兵权,而并且这玩意,朱由检又牢牢把控,根本不给他们行贿的机会。

  各省的拱卫营是轮换制度的,每次朱由检要颁布新政,就会被拱卫营轮换一遍。

  朝堂上都没人敢反对朱由检,更何况他掌握更深的五军都督府。

  只要没有人带头,地方的拱卫营就不敢阳奉阴违。

  不过,新政之所以能颁布的那么顺畅,主要还是支持它的人占了大多数。

  除了那些拥地数千、上万,十数万亩的大士绅,大豪强以外,其它的中小地主和富农、贫农都是支持新政的。

  明末之所以会崩盘是因为经济的崩溃,而晚明朝廷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剥削作为中产的中小地主和富农,然后让大量的中小地主和富农破产,最后导致朝廷无人支持,就这样被李自成取代。

  历史已经证明了,作为中产的中小地主和富农是十分听话的,很少有反对晚明加派三饷的叛乱。

  所有的叛乱,都是建立在旱情之下,贫农破产而聚集为饥民的背景下。

  因此朱由检很清楚自己要拉哪一派对付哪一派。

  中小地主和富农、佃户、贫农……

  这些才是他要拉拢的人,只要这些人不反对,那些大士绅、大地主和大豪强就是一群虫豸。

  “看来,新政基本上是没有问题了。”

  得到了准确的回答,朱由检十分满意的回应了曹化淳,不过曹化淳见状也作揖道:

  “新政颁布虽好,但下面的人也有不少想要浑水摸鱼的。”

  “从正月初一开始,陆指挥使已经带着锦衣卫巡察抓了大小上百名官员。”

  “殿下,您看是不是……”

  “不用,让他抓吧。”朱由检打断了曹化淳的话,他对于陆文昭巡察地方的举措还是十分满意的。

  官员被抓就被抓好了,反正天下官学中,有的是削尖了脑袋想当官的平民学子。

  基础教育的官学立起来后,朱由检就不缺大量的基层官员了,眼下官学最早的一批已经四年级,但燕山学府的学子还有四批,约二十六万人。

  等四年过去,大明在燕山的储备官员就会用完,燕山的势力也会被削弱。

  四年的时间,足够朱由检将剩下的几个省份教育一一普及。

  如果要增办府学(中学),制定府学为五年期,那大明政坛顶多有两年的半空白期,然后北直隶的几十万毕业学生就会开始加入恩科的队伍。

  他们加上民间自己备考的士子,大明根本不可能缺官。

  因此贪官污吏年年有,但年年都有人替补他们,陆文昭的存在等同是告诫了其它人别当贪官,别贪腐。

  朱由检自认为他给官员们的俸禄已经够多的了,别的不说,就今年新政颁布后,大明财政只有七千万两,但官员俸禄就占据二千二百多万两的情况来说,他已经算是仁善的了。

  正因如此,朱由检每当听到官员们说五军都督府开支大的时候都不免好笑。

  把官员们的俸禄发给五军都督府作为军费,五军都督府能扩军到一百五十万。

  现在五军都督府在开源裁军,已经算是朱由检为未来大明的长治久安而准备了。

  他要在自己的任内把疆域打下来,把大明的经济搞好,之后的治理就交给自家哥哥和侄子,只要新政不被破坏,大明能再兴旺两代人。

  “腊月出发的船队如何了?抵达瀛洲没有?齐国的情况如何?”

  想到未来的事情,朱由检转头看向了王承恩,因为这件事情是他在负责监管。

  “辽东侯命刘祚带兵前往齐国,三日前的消息是已经抵达北州府,估计今年四五月就能抵达齐国。”

  “齐国那边,金铉每月都派快船将消息送回瀛洲,从去岁十月到正月二十五,安陵府和京兆府已经已经粗垦九千余亩耕地。”

  “按照殿下您的指示,金铉已经找到了当地的煤矿和金银矿,想必这批机器和劳改工带过去后,齐国就能在煤炭上自给自足,还能产出金银了。”

  王承恩回禀着朱由检想知道的一切事情,对此,朱由检十分满意,但他还是问道:“与当地的土人,有没有发生冲突。”

  “自然是有的,金铉指挥兵马覆灭了十二个想要入侵的部落,俘虏两万余人,尽数作为劳改工,劳改期限十年。”

  王承恩说着齐国那边发生的战事,不过朱由检也不太上心。

  毕竟欧洲人用火绳枪都能征服美洲,何况批量装备了火炮、燧发枪,并且兵马近万的明军呢?

  对于齐国的安排和治理,朱由检已经告诉了金铉应该怎么做,以金铉的性子,基本会按照他说的话照办。

  现在朱由检要关注的,应该是蒸汽船只什么时候能运用,以及产量能有多少,能不能达到每年来往大明和齐国三次以上。

  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大明才能向齐国批量移民。

  另外就是东北的事情,朱由检也需要处理一下。

  想到这里,朱由检揉了揉眉心,紧接着对王承恩和曹化淳说道:

  “告诉黄龙,让他暂时在家里休息两年,等齐国那边建设好一些再过去。”

  “另外第三次北伐的功赏问题,我仔细想了想,封刘兴祚为辽东兵马司指挥使,加授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与其一同起兵的刘兴沛、刘兴基、刘兴梁等五人,授予各城兵马司百户、千户,加授正六品云骑尉。”

  “封李延庚为东海省兵马司指挥使,加授从三品轻车都尉。”

  朱由检最后总算把东北遗留的问题给解决了,刘兴祚和李延庚这两人毕竟跟随了后金起兵,虽说他们属于是明朝逼反的人,但劣迹在这里,朱由检不太可能让他们担任军职。

  管辖兵马司,这已经算是他能想到的办法中,既能安抚二人,有不让军中有怨的安排了。

  安排完一切事物,朱由检刚想休息一下,但忽的又想到了一个人,因此不免转身询问:

  “对了,李定国什么时候回京?”

  下午的更新五点半

 

热门小说推荐: 《这个人仙太过正经》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伏天氏》 《帝尊》 《家兄朱由校》 《大主宰》 《神医凰后》 《择日飞升》 《天醒之路》 《牧神记》 《人道至尊》 《我真没想重生啊》 《水浒仙途》 《临渊行》 《重生西游》 《我不是野人》 《历史小说》 《剑来》 《大奉打更人》 《地球第一剑》 《洪荒二郎传》 《唐家三少小说全集》 《万族之劫》 《我本无意成仙》 《天宫红颜传》 《请公子斩妖》 《赤心巡天》 《大唐双龙传》 《芈月传》 《延禧攻略》 《风起陇西》 《庆余年》 《剑仙在此》 《神医嫡女》 《对着剑说》 《荒古神帝》 《悍戚》 《神话:仙武大唐》 《天才小毒妃》 《半仙》 《风起和安》 《月关小说全集》 《我吃西红柿小说全集》 《耳根小说全集》 《龙族》 《大周不良人》 《烂柯棋缘》 《镇魂》 《天唐锦绣》 《平平无奇大师兄》 《大明第一臣》 《天庭最后一个大佬》 《一品江山》 《剑道第一仙》 《我的师兄绝世无双》 《最强红包皇帝》 《万界圆梦师》 《诡秘之主》 《大王饶命》 《万相之王》 《我有一剑》 《很纯很暖昧》 《我的26岁女房客》 《玄鉴仙族》 《雪中悍刀行》 《夜的命名术》 《大唐扫把星》 《星门》 《辰东小说全集》 《真灵九变》 《通天之路